当前位置:首页 > 生命之所轻 > 正文内容

直面至亲死亡:李子勋、李咏、金庸三位名人

aikaiwu5年前 (2020-05-25)生命之所轻973

10月24日凌晨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因病在中日医院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10月25日凌晨著名前央视名嘴李咏在美国因病医治无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0月30日著名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先生也因病离我们而去,网上一搜还有一个红学专家李希凡老先生10月29日也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咏

这些名人是我们所知道的,而无数的无名的人也正像一颗流星一样瞬间划过天空,在这个世界只留下片刻的痕迹!

七天三位我们都熟知的名人相继离世,不得不让我重新决定来谈谈关于“如何面对亲人死亡”的话题。

平日里大多数人都非常忌晦谈及“死亡”,觉得这个字眼不吉利、充满了阴霾的感觉,提及时浑身不自在,瑟瑟发凉的感觉。

小的时候,印象深的就是家里的亲戚去世时去看一眼,一般都是来往不密切的亲人,也没有多少感情,至多心里就是觉得又有一个人再也不见了。再大一点就是自己至密的亲人去世,那却是动了感情的,当看着躺在床铺板上的亲人时,不免会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点点闪过,对于至亲的亲人——姥姥、姥爷、奶奶,那就又不一样了,更多了一份心里的牵挂和伤痛!一想到再也见不到真人了,眼中的泪会象滚珠一样唰唰地止不住地流下来......“世界上再也没有姥姥了、再也没有姥爷了、再也听不到她们的声音了,再也无法与她们牵手聊天、再也无法与她们相惜相伴了......”

再后来工作(医院)了,会经常面对死亡:大内科的一个心肌梗塞的病人本准备第二天上午就出院了,谁曾想就在刚刚去厕所的时候突然倒地死亡;急诊科来了两三个外伤急救病人,前一秒还坐在自己家里聊天,下一秒就被冲进家里的大货撞得人肉横飞;昨天还在一起聊天的三姑家的二儿媳突然就被告知脑溢血去医院的途中断了气......慢慢的“死亡”这个字眼在我的印象中就只是个概念,不会牵涉进太多的情感波动,这就是“死亡”带给我的样子:突然、平常、时时在发生,时时被经历,而却总是被人主动地避之不谈的事情!

与此相比“生”就来得不一样了!完全是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了!站在生命的圆点,生死两相依: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末端,生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和希望,而死意味着失去!而且是永远的失去!与之相伴的是无尽的伤和痛,孤独、绝望、无助......

既然死亡也是那么地常见,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死亡,当然逝人已去留下的是亲人的伤痛,我们来看看当家里亲人因故逝去尤其是意外突然逝去,作为家庭成员如何渡过艰难的心理灾难从而实现自救!

首先,允许感情的宣泄!想哭的就哭,想说的就说,让丧失的情感得以表达释放。禁忌邻居大妈式的劝慰:“别难过了,人已经走了,看看活着的人,好好过下去呗!”“儿呀,别难过了!事已至此!哭伤了身体妈妈更伤心......”转而为“是的,真的让人难过,伤心,趴在我的肩上想哭就哭吧!”“这真的有些突然,你真的舍不得,无法接受......”“你真的很难过!我看到了,把那份痛哭喊出来吧......”

其次,必要的告别仪式不可缺少。尤其是没有现场与逝者告别的,应创造一些机会去与逝者作一个告别,在心中将亲人痛苦地送入另一个世界,而不是无尽地悲伤哀叹不舍。可以到墓前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或是用信的方式写出来烧掉,用中国传统的方式脱帽行送行礼等等。

最后,至亲的家人提供有力的支持,陪伴失去亲人的日子,处理相关后续生活变化,包括去世亲人的相关物品、相关牵连事物处理,最好更换一个地方慢慢调适自己的新的生活,建立新的生活的联结以及生活方式。慢慢适应亲人不在身边的生活,将对逝去亲人的伤痛转化为思念以及怀念,进而转化为重新生活的支撑力。

总之,一句话“人虽天各一方,爱仍在心间永存!”用新的祝福的方式遥祝逝者在另一个时空里安乐祥和!


在文章的末尾也把这样的一句话送给这四位为这个世界作过贡献的李子勋老师、李咏老师、金庸老师、李希凡老师,遥祝他们在天堂一路走好!安祥快乐!把最深的爱送给他们的家属!“节哀!!!珍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开悟心灵博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aikaiwu.com/?id=60

分享给朋友:

“直面至亲死亡:李子勋、李咏、金庸三位名人” 的相关文章

 修行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云居寺内观禅修感受与体悟

修行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云居寺内观禅修感受与体悟

第九天晚上在院子里溜达后打开了一些心结,随后就回房间睡觉了。回顾一天的打坐状态,自感不满!心里隐隐知道自己有点虎头蛇尾的心态了,心里开始松懈开来,这个时候真的毛病就会很容易显现出来,就由着性子吧!(所有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当你的内心松懈了,你的行为紧跟着就会有慵懒的变化)此时也有些想家了想孩子了,心...

我们到底要回哪个'家'?

我们到底要回哪个'家'?

第一次听说是这个词,是一个大师的演讲中提起过她说“我们都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候似懂非懂!随着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对这个词有些由模糊到熟悉的认识,今天在此把我这些年对于这个词的认识的变化及现在对此词的认识与大家分享,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心理学里经常讲“感受、渴望、内在、生命力......”,...

父母的第一课——认识生命

父母的第一课——认识生命

因为相爱所以我们决定孕育一个生命,让他来见证我们的爱,同时一同享受“家庭”的快乐幸福和所有成长的痛。这就是我怀孕前的对于生命的认识。后来孩子出生了,伴随着诸多的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伴随着自我不断学习成长,我对于一个新生命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今天就谈一谈我所认为的为人父母第一课——认识生命...

超级目标迷失了我的心--云居寺内观禅修感受与体悟

超级目标迷失了我的心--云居寺内观禅修感受与体悟

前面第一篇文中就提及过我此行来的第一个目的是拥抱自性,其实我自己知道是为了来体验灵魂出体的感觉而来的。触碰拥抱自性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陌生的事了,真正挑战的是灵魂出体!所以来了后一直祈请各路护法可以助力我达成所愿,过了七天后一直没戏,我的急迫的心情也就慢慢放缓了下来,午饭后就琢磨了一下这个事情,突感自...

揭开"灵魂"的神秘面纱

揭开"灵魂"的神秘面纱

在我小学的时候,说过一次“有趣”的谎,至今没人知道,甚至我自己都忘了这事。而今天清晨却冒了出来:“妈,我害怕!刚刚在陆荡(地名)后面那个桥上我看见鬼了——穿着绿衣服、坐在桥上。呜呜呜……哭得可伤心了!从此,每个周一的清晨,爸爸再忙都会陪着我一直走到学校。那让我感到满足和幸福!我可以如此被重视!我可以...

一只耳朵留给自己、一只耳朵留给他人

一只耳朵留给自己、一只耳朵留给他人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留给自己去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一只耳朵留给他人,听他们说关于自己的声音。到今天才发现其实耳朵这么多年好似摆设一般,没有听进去别人说过的一句话,更没有听到自己内在的一句话。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却有些伤感,再看看自己的眼睛,鼻子,其它的五官,有谁真的正儿巴经地干过真正的活呢?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