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命之所轻 > 正文内容

有趣与有意义

aikaiwu5年前 (2020-05-18)生命之所轻851

在我的生命中至少有三个人跟我说过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我对其中一个人印象深刻: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的中午,我们一行十几个家庭参加一个“家庭教育主题”的聚会。孩子们在一边玩着自己的游戏——捉泥鳅、抓蝴蝶、与小狗赛跑、角色扮演游戏......家长们聚坐在一个露天的长条桌前分享各自的教育理念、育儿心得,当其中一个不起眼的男性走上台前跟我们分享时,我的心深深被感动到了!

他是这样说的:“我是一个律师,有着体面的工作。有着骄人的成绩和众人的一致好的口碑。家长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一直非常优秀,总是被一群家长和老师们所殷切期盼成长的那种,当然也如愿以偿地不负众望——我考上了重点大学,学了法律,得到了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回望过去的多年读书及工作经历,我总结自己是一个“无趣”的人!不会生活的人!就象一个读书的工具,一个工作的机器,内心无味。

有趣的

那些年我的世界是无色的,而至从遇到了我的妻子我的人生因此发生了不同,我的世界开始五彩斑斓!我才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活成这样!我现在努力的方向是把自己原来没有体验的经历拿来重新体验,同时我也想让我的孩子们的学生时代里生活多姿多彩!不要向他的爸爸那样只剩书本学习。我想让自己变得有趣!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说到此,我内心给这个普通而又不寻常的男人一个大大的赞叹,这是一个勇敢的灵魂、一个干净的灵魂,值得赞叹!瞬间他在我心中的法砝大增。我喜欢这样的灵魂。他在用他的伤来疗愈别人的痛。感恩他的平凡之举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比较、不得不评论:正如今天的主题一样,也是一个比较的结果。我们已经被潜规则了很久,似乎对此习以为常,正如我们一日三餐一样习惯无意识:到点就饿!静下来再静下来再再静下来再再......静下来,然后问问自己是真的饿了吗?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日三餐"、我们已经习惯了“十年寒窗苦读”、我们已经习惯了“朝九晚五”我们已经习惯了“为了将来现在要苦一点累一点”我们已经习惯了“为了......”


写到此突然想起这样的一个故事(可能有很多人听过这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喜欢上了一个非常漂亮优秀的女子,从此发愤图强要挣很多钱(他家里非常穷)给她喜欢的女人,这样才能表达对她的爱!他觉得起码得有个房,要是再有个车那就更好,于是他暗暗奋斗,十年过去了当他有房有车的时候,回到家乡时那个他喜欢的女孩已经成了别人家的媳妇......他追悔莫及,忍痛心中默默说道‘只要那个男的对她好就行!’结局是:他草草找了一个女人结婚生子,可悲的不至于此,可悲的是他一直在现在妻子身上找那个女人的影子!而对方全然不知一生......

原来觉得象这样的主人翁好傻,而现在觉得这是一种现象,被意义所蒙蔽的现象,而且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万绿丛中的一点绿!那样觉得自己不例外!自己是合理的!自己是可以的!自己是不脱离群体的,是有安全感的,有归属感的,这样才心满意足,而那满足背后是“我应该与大家一样才是对的!”心理学上叫着“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群体归属感......”也就是所谓的“意义”当我是人时,我的行为都得符合人的范畴!如此你才能被认同,被认同了你才有价值有意义,否则你就是“伤风败俗”“鹤立鸡群”的异类,终有一天会被“干掉”!而被孤立是一件可怕的事!那是社会认知所不能容许的!

百度百科中对于“意义”的解释是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总感觉自己哪里有点不对劲,可就是说不出来。但一定是有些地方不对。很茫然!最近突然悟到:那是心与脑与身体与意识的不匹配的结果!身心不合一的结果。说的更明白一点是我们让我们有意义了而没有让自己安心、没有让自己的心感受到滋养而心生愉悦!而“有趣”是做到了让自己的心安,让自己的心得到滋养,所以心生力量从而又去做了自己认为和意义的事,这样的事有些是合符社会意识的,就象我们想家了想娘了就习了一张票回去看了老娘;想去给村里修条路了就出了钱给村里修了条路;想给一个乞丐一块钱温暖一下她的心灵......

就只是因为你想做这些事了,而不要强加“孝顺,有善心,有爱心”这样的定义在自己的行为之上,虽然这些词是诠释了行为本身,那也不是行为的全部意义!这也就是很多大人做了很多的事但内心不快乐的根本原因!所以从今天起我要做个有趣的人,让自己纯粹地做事、纯粹地为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开悟心灵博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aikaiwu.com/?id=57

分享给朋友:

“有趣与有意义” 的相关文章

我们到底要回哪个'家'?

我们到底要回哪个'家'?

第一次听说是这个词,是一个大师的演讲中提起过她说“我们都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候似懂非懂!随着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对这个词有些由模糊到熟悉的认识,今天在此把我这些年对于这个词的认识的变化及现在对此词的认识与大家分享,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心理学里经常讲“感受、渴望、内在、生命力......”,...

一只耳朵留给自己、一只耳朵留给他人

一只耳朵留给自己、一只耳朵留给他人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留给自己去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一只耳朵留给他人,听他们说关于自己的声音。到今天才发现其实耳朵这么多年好似摆设一般,没有听进去别人说过的一句话,更没有听到自己内在的一句话。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却有些伤感,再看看自己的眼睛,鼻子,其它的五官,有谁真的正儿巴经地干过真正的活呢?空由...

为人父母在路上——我的家庭教育历程

为人父母在路上——我的家庭教育历程

非常感恩过去在我身边发生的一切的事情和我所遇到的人!深深感恩!是这些构成了我丰富的家庭教育之旅的感知体验!我爱家庭教育,为家庭教育我愿意奉献我的余生!这是关于灵魂的养护工程!这种程度达到了热爱!挚爱!我喜欢也愿意!我找到了我的喜爱与事业!这是一件天大的可喜与值得欢庆的事情。我仍然记得四年前我被内在的...

'不完美'是对'完美'最大的贡献

'不完美'是对'完美'最大的贡献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注意到二元对立的统一观的,现在也越发地觉得这个世界所谓的上下、好坏、美丑等二元的对立其实是一个线上的不同的起点和终点而已,是一个圆上不同的部分而已。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的愤怒,特别想写一篇文章关于“矛盾对立的批判”看到社会种种自我矛盾的象实在是可气可恨!很多的人在父母死后花很多的时间和...

当我们成为世界公民的那一天

当我们成为世界公民的那一天

很多圣人智者都提及过“战争是分别心导致;是你强我不服输的差别之心导致;是我好你不好;是我是世界的中心你需要服从我之心而致。只要这样的心念存在,世界的战争都不会平息。”实际上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来源于一个祖先,我们共处一方,同饮一水……而后来我们分开了:分得越来越远了,越来越久,以至于我们忘了我们的根是...

当儿子问“妈妈,你死了我把你埋在哪里呢?”时......

当儿子问“妈妈,你死了我把你埋在哪里呢?”时......

一篇关于“死亡”话题的母子对话,引来了朋友们的强烈反响,我想就这个话题谈谈我的理解。 一天,我与儿子出去运动——骑行运动。走到一片树林,感觉那里很安静,于是提议到那里去探寻探寻,儿子同意了。于是我们就把车安放在那片树林的对面,穿过马路翻过隔离带走过一个干的水渠过来了这片...